在挪威,只有快要死去的病人才打吊瓶!输液的危害你知道多少?[转载]

 

南方人物周刊 : 我生病了,被人带到医院以便打点滴。打点滴?在挪威,只有快要死去的病人才打点滴;而在中国,得个感冒都要打点滴,还不止一瓶液体,而是5瓶以上。——挪威人埃玛·格里森在中国日报撰文,讲述自己在中国的经历(297期声音)

看完这条微博,我当时就震惊了,立刻百度了输液的危害,结果又被震惊了!我看到了央视《新闻1+1》的节目的一段:

〖主持人〗:有一个说法,能吃药就不打针,能打针就不输液,这样的说法您同意吗?

〖黄建始〗:这是对的。我们学医的人从开始就学到,能吃药不要打针,能打肌肉针不要打吊针。但是很遗憾,都出现了这样一些问题,这完全是个误导。”

嚓,这竟然是学医的常识!!!!!!!!!!!!!!!!!记得楼主小时候一般都是打针(打屁股),输液那时很少见!!!现在,我去,医院的输液室有时甚至爆满!!!医生无良就算了,更可悲的是患者的愚昧!!!!!!

http://news.sina.com.cn/c/sd/2011-01-06/234221772720.shtml

挪威女孩在中国日报撰文,讲到在中国打点滴的经历

 

▁▁▁▁▁▁▁▁▁▁▁▁▁▁▁▁▁▁▁▁▁▁▁▁▁▁▁▁▁▁▁▁▁▁▁▁▁▁

输液的危害你知道多少?

导读:
发 改委最近透露2009年中国医疗输液104亿瓶,相当于13亿人每人输了8瓶液,远远高于国际上2.5至3.3瓶的水平。在西方国家,输液是仅对急救患 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使用的“最后给药方式”;而在中国,输液简直成为一种就医文化,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医药一家的体制导致民众的医疗观念长 期受错误引导,以致大部分人患上“输液病”。

知道见效快,不知道风险

“1991 年7月《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一篇“在美国求医”故事,一位在美国中国人因流感发烧就诊,医生只开了一个处方让他自己买了一瓶布洛芬;该病人找医生辩论 要求医院给予退烧针和输液处理,医生说“中国才作这样处理,美国没有退烧针”。处理发热的关键在于诊断而不是急于输液退热,但一些人过于迷恋消炎药抗生 素,这是国内医疗体制的长期误导所致。”

输液将药物直接送进血液,满足患者急功近利心理

输 液成为中国独有的医疗文化,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由于输液作为一种持续的静脉注射,和口服药及皮下注射相比确实有疗效快疗程短的优势。口服药物进入胃 部后,有一个人体吸收接纳的过程,最安全;打针则是将药水打针到肌肉里,逐步流到血液,产生药效;而用输液方式,进入体内的药没有接收过程口服药物起效缓 慢。此外,由于肌肉针又存在一些明显的缺陷,例如对青少年来说其臀肌发育不成熟,如果打针次数越多就越导致肌纤维坏死,挛缩严重,严重者将会影响骨骼发 育,所以在考虑治疗方案的时候医生会选择输液这种既能快速起效又看上去相对安全的疗法。输液之所以快,就是在于药物可以直接进入人体血液,但也就是这种优 势成了病人并不知道的风险。

中国抗生素使用率超英美3倍,成输液兴盛推手

而 且跟注射的药物多为抗生素有关,可以说,输液在中国的普及是跟抗生素的滥用分不开的。在中国购买和使用抗生素的门槛非常低,长时期以来人们已经习惯了把抗 生素当做家庭的常备药,以至于稍有头疼脑热人们就要使用抗生素。有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抗生素医院内使用率是30%。在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院内使用率是 22%-25%,近5年在中国医院的使用率在67%到82%之间。抗生素加输液带来了一时的快速和少痛苦,让越来越多的人放弃了吃药、肌肉注射等治疗手 段,甚至在医院就医时会直接指定医生开抗生素输液用药,这往往让医生陷入容易被误解的处境。

输液存在诸多安全风险

“输 液方式会导致进入体内的药没有接收过程,省略了体液免疫以及细胞免疫环节,药液直接经由血液进入心脏。要是有伤害,会当即暴发并且十分凶险。据国家卫生部 药物不良反应监测中心的推算,目前中国每年因为药物的不良反应住院的病人高达250万。而长期输液更会导致一些健康隐患,严重者还会导致癌症。”

注射剂微粒会在体内积蓄,常输液体内会长“肉芽肿” (恐怖!!!!)

任 何质量好的注射剂都达不到理想的“零微粒”标准。北京某医院在对“吊瓶”检查中发现,在1毫升20%甘露醇药液中,可查出粒径4-30微米的微粒598 个。在1毫升50%葡萄糖加入青霉素的药液中可检出粒径2-16微米的微粒542个,500毫升药液中就会有20万个微粒。由于人体最小的毛细血管的直径 只有4-7微米,如果经常打“吊瓶”,药液中超过4微米的微粒就会蓄积在心、肺、肝、肾、肌肉、皮肤等毛细血管中,长此下去,就会直接造成微血管血栓、出 血及静脉压增高、肺动脉高压、肺纤维化并致癌。微粒堵积还会引起局部供血不足、组织缺血、缺氧、水肿和炎症、过敏等。随输液进入人体中的大量微粒被巨噬细 胞吞噬后,可使巨噬细胞增大,形成肉芽肿。有一学者对一个一生输过40升“吊瓶”的尸体进行解剖,发现该尸体仅肺部就有500多个肉芽肿及大量微血管塞 堵。由于输液对血管也是一种刺激,长期输液常会导致静脉发炎,出现红肿疼痛、局部体温升高,甚至硬化等。

输液药物直接进入血液,易将病毒细菌带入体内

在 几种给药方式中,打点滴是最危险的。打点滴穿透皮肤屏障,直接把药液输入血液中,需要严格的无菌处理。如果药液在生产或储藏过程中被污染,或者没有使用一 次性针头,或者针刺部位的皮肤没有消毒好,就有可能让病毒、病菌进入体内,轻则引起局部发炎,重则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起败血症,会有生命危险。 如果医疗环境中不能做到完全无菌,则会导致交叉感染。

输液药物的不良反应强烈,严重会导致休克甚至死亡

打 点滴也比口服药物更容易出现药物不良反应,特别是过敏反应。如果是口服,药物中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就在消化道中被消化掉,或无法被身体吸收,但是打点滴 时这些杂质却直接进入了血液,严重的能引起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近来媒体频频出现患者因为使用了中药注射液而突然死亡,就是这个原因引起的,还曾有媒体曝 光某医院在输液瓶中发现黑色絮状物。有医生表示“药物不良反应最终还是药物本身的原因,但是静脉滴注导致了这种不良反应的加剧。”口服药物可以先通过肠胃 进行吸收,可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几率。而肌肉注射等注射方式,因所给药物的剂量较小,也不太容易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美国没有“退烧针”

“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合理用药原则是:能口服的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的绝不静脉注射。但这在国内应该并没有引起我们的重视;而即使输液,美国医院也有严格的操作规程。”

美国严守“可口服不注射,可注射不输液”

美 国医生对用药十分谨慎,非常重视药物副作用的问题。一般医生不随便给病人输液,除非遇到不得已的情况。这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输液比较容易产生不良反 应;二是交叉感染;三是为了减少病人在用药时的疼痛;四是避免病人产生抗药性。其中,第四点是考虑最多的。对于普通的感冒发烧等疾病,美国医生也严格按照 世界卫生组织的规定“能口服的药尽量要求口服,可肌肉注射不静脉输液”,而且不用抗生素;在美国医院,病人不到重病或紧急抢救,都不主张患者打针或打点 滴。

体温超过38.5℃高烧不退或严重缺水时才考虑输液

即 使输液,美国医院也有严格的操作规程,如设备必须彻底消毒,使用一次性针具等。美国甚至没有“退烧针”,一般提倡非药物疗法,像休息,加强营养。很多美国 人得知中国人感冒发烧动辄就要输液之后表示相当惊讶,因为当他们病了的时候,医生只是说多休息多喝水。而一般当病人的体温在38.5℃以下,才服用药物或 者使用冰袋物理退热;当体温超过38.5℃高烧不退或者病患严重脱水导致体液电解质紊乱时,静脉点滴退热才是不得已的选择。

结 语:显然,感冒发烧这样的小病绝大多数没必要通过输液来解决。中国人治病对速度和效果急功近利的追逐,其实是建立在一种中国特色的医疗体制的背景下。如今 误导已经造成,而且“医”和“药”之间的利益同盟使让种输液迷信依然在延续。在这种情况下,一份国家用药分级规范显得尤为重要。

▁▁▁▁▁▁▁▁▁▁▁▁▁▁▁▁▁▁▁▁▁▁▁▁▁▁▁▁▁▁▁▁▁▁▁▁▁▁

【能吃药不打针 能打针不输液】

来源:新华网

http://www.ln.xinhuanet.com/jkpd/2008-11/11/content_14875926.htm

两年前,“欣弗”注射液、鱼腥草注射液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阴影刚刚散去,今年10月,完达山刺五加注射液、茵栀黄注射液致死事件又接踵而来。
人们常说,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但在现实中,顺序已经倒过来了。即使注射液引起不良反应事件频发,很多人依然对“打吊针”情有独钟。在全市大小医院,输液室俨然是最忙碌的地方,上百人同时打点滴的壮观场面随处可见。

“打吊针”成为首选

在吃药、打针还是输液的选择上,不少患者和医生达成了默契:首选输液!而多数患者并不清楚,这种选择其实违背了世界卫生组织提倡的用药原则。

北京中医医院主任医师陈飞松告诉记者,门诊时经常能碰到特别迷信“吊瓶”的病人,坚持认为输液比吃药疗效好、见效快。有的患者到医院看病,如果医生诊断后认为不需要输液,患者反而会埋怨医生不负责任。

“这 种就叫输液病”,从医十多年的副主任医师张刚表示,患有“输液病”的患者,错误地认为不输液就治不好病。他们觉得自己忙于学习、工作、赚钱,追求尽快痊 愈,不了解疾病痊愈需要一段时间的调理。到医院直接要求医生开出输液的处方,拒绝服用口服药物。于是一些医生干脆顺水推舟,满足了病人的“选择权”。

不过,张刚也坦诚,一些医生也愿意开出输液处方,“打吊针病人高兴,医院也来钱,医生何乐不为?”

患 者林先生前不久就遇到了一个“爱开输液处方”的医生。10月初他感冒发烧,去家门口的社区医院求诊,“当时医生二话没说直接就让我输液,而且开了三天的 量。”林先生表示能不能先输一天,如果明天烧没退下去就再来挂号,“那位大夫很不乐意,他说自己明天休息,没法再给我开药。”最后林先生说服医生,只开了 当天的输液量,并为此支付了将近200元。

▊ 据了解,世界卫生组织提倡这样的用药原则:能口服就不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注射。也就是说,如果能口服药物,最好不采取注射的方法,能肌肉注射最好就不采用静脉注射。即使必须注射的也应该尽量减少注射的次数,同时减少注射剂联合使用的种类,避免不良反应和配伍禁忌的出现。

输液风险最高

许多人在为自己或孩子轻率地选择输液治疗时,往往不知道自己的决定背后潜藏着多大的风险。

输 液不同于口服药物,它直接进入静脉,一旦有药物不良反应则来势凶猛,很难采取弥补措施。张刚告诉记者,云南刺五加案例就是因为静脉输液的药物受到污染,短 时间内大量进入体内有关。而口服给药,需要吸收一段时间,即使有不良反应也相对缓慢,口服药物一旦出现不良反应,还可以洗胃。

抛开药品质量不说,输液器的安全也不容忽视。另外,在静脉输液过程中还潜藏着很多危险因素,在临床准备及添加药物等操作步骤中,环境污染和人员操作不当,都可能造成灰尘、细菌、唾液等微粒有机会进入药液。

———————————————————————————(注意!!!!)
陈 飞松告诉记者,静脉输液由于药物直接进入血液,能迅速吸收,因此起效较快。但人体有一套自身保护系统,血管就像一道天然屏障,将有害物质阻挡在外面。如果 用尖锐的东西突破这道屏障,迫使机体承担起强加的吸收、代谢工作,很容易出问题,而且会直接损害肝、肾等器官,引起不良反应。因此,输液是所有给药途径中 引起不良反应最多、最严重的一种。▊

▊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尹志超表示,开 放人体静脉通道的任何形式都是有风险的,注射液中的微粒可造成局部循环障碍,引起血管栓塞。微粒过多则可能造成局部堵塞和供血不足,并进一步导致组织缺 氧,产生水肿和静脉炎。而且输液中所配的药物越多,所含的微粒就越多。如果输液器、药品等质量再不合格,输液配伍也存在问题的话,微粒所造成的后果将更为 严重。▊
———————————————————————————-
静 脉注射大行其道,许多成年人孩提时印象深刻的打“屁股针”(肌肉注射)却渐渐退出人们的视野。现在各大医院里输液室人满为患,注射室却门可罗雀,有的医院 甚至干脆取消了注射室。“屁股针”为什么退居二线了?专家表示,肌肉注射剂量有限,一天内需重复注射保持药物在血液中的浓度,有的患者怕麻烦而不愿接受。 再加上有时肌肉注射易形成局部肿块,引起疼痛,还有的小孩因肌肉注射形成“蛙腿”。

吃药输液要对症

不管是吃药、打针还是输液,都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加以选择,不要片面认为哪种治疗方法好。如果口服药物就能治疗病症,就应该口服药物,而没必要打针、输液。

张 刚指出,静脉输液是重症患者治疗的主要手段,一般用于需要急救的患者,如战伤、自然灾害、交通肇事等导致患者大出血或休克的患者,输液是为了补充血容量, 改善微循环,维持血压。还有像中暑、鼠疫、严重烧伤的病人等严重丢失液体的患者也需要通过静脉滴注来快速补液,以纠正水、电解质失调,维持酸碱平衡。

另外,重病患者如小儿肺炎、成人脓胸等,也需要静脉输液来输入有效的抗生素。不能进食的患者,或吞咽困难及胃肠吸收障碍的病人,需要靠输液来补充营养,维持能量。

现 在正值换季时节,感冒发烧的患者急剧增加,各大医院输液室人满为患。张刚表示,一些常见病,如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支气管炎等,其实是没必要输液的,口服点 药,多饮水、多休息就会好。有些患者感冒后动不动就到医院输入大量的抗生素,病情刚好就停药了,这样久而久之,在人的体内逐渐产生了耐药性,反而使得体质 下降。其实感冒大多数是由病毒引起,对于病毒目前还没有特效的治疗药物,单纯靠输入抗生素根本无效,即使是细菌引起的轻度感染,也不必输液治疗,口服抗菌 药或肌肉注射抗生素即可治愈。

打针和输液的优点是药物吸收迅速、见效快,可避免药物破坏消化液等;缺点是:操作较复杂,需要 具备一定的技术和用具,还要严格消毒,并且会使病人疼痛;要刺破皮肤、肌肉或血管,稍不注意就有可能发生问题,如感染、刺伤神经、传播疾病等。另外,在输 液时,大量患者在一个空间里长时间滞留,特别是抵抗力较差的病人,这时不仅容易发生交叉感染,还可能引发新病,甚至有可能出现输液反应,反而会加重病情。 所以,输液并不比吃药好。

口服药是最古老、最简便、最有效的治疗方法,它不受条件、环境的限制,可随时采用。当然,吃药也有缺点,比如药物吸收较慢,受胃内食物及服药时间等因素的影响见效慢。但如果掌握得法,用药得当,也完全能够达到治疗的目的。

治感冒输液纯属浪费———-

中国中医研究院研究员尹志超把普通感冒发烧也输液的做法称为“打一个蚊子却动用了大炮”,他说,这种动不动就输液绝对属于浪费医疗资源和医疗费用。

张 刚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普通感冒为例,治感冒的口服药有许多种,一般西药有感康、白加黑等,中药有羚羊感冒片、双黄连口服液等,中西药混合的有维C银翘片 等。这些感冒药中最贵的要数西药白加黑,售价也不过十多元,其它列举的药品均不超过10元,每盒都可以服6日左右。也就是说,口服药物治感冒,最多不超过 20元。

而肌肉注射,常用的有安痛定+地塞米松+病毒唑+洁霉素或阿米卡星等,有的干脆混合一针肌注,也有分别注射的,价格在10-15 元之间,一般不超过6天,费用在100元钱左右。

最后来算算静脉输液的费用。静脉输液一般都是抗病毒+抗感染+协同药(如VC)+液体+输液器+床位费+输液手续费。费用的高低,取决于抗菌素的档次,最便宜的也要60元-120元/天,如果输上6天,患者就要支出700多元。

由此不难看出,静脉输液的费用是口服药的几倍甚至几十倍。难怪经常有人抱怨,治一个感冒竟要花上千元。

张刚表示,这上千元的费用里,除了必要的检查外,都是花在静脉给药上。“不必要的输液对患者来说,就是花钱买痛苦、买风险,对医学来说也是倒退,对国家来讲,更是医疗资源的极大浪费。

链接

静脉输液八大注意

1.输液前排空大小便,以免输液中途排便使针头脱落。
2.静脉穿刺前应尽力握拳,使静脉充盈,提高穿刺成功率。
3.如遇冬天寒冷或血管低沉者,可用热水袋50℃ 热敷,使血管扩张充盈以利于穿刺成功。
4.在接受输液过程中,如感觉穿刺部位有肿胀、疼痛等,可能是局部有药液渗出或针头滑脱,应及时报告护理人员。
5.输液中途不可擅自打开调速器,以免滴速太快,造成急性肺水肿、心力衰竭等严重后果。
6.若输液过程中出现畏冷、寒颤,可能是输液反应,应及时关闭调速器并报告护理人员。
7.输液结束后,请用干棉签中等力度压迫针眼10分钟。若同时用胶布固定则效果更佳,有利于促进针眼愈合。
8.按压时间到达后,1小时内不可急于甩动手臂,以防止血流压力的突变,再次冲开刚愈合的针眼而导致皮下淤血。

▁▁▁▁▁▁▁▁▁▁▁▁▁▁▁▁▁▁▁▁▁▁▁▁▁▁▁▁▁▁▁▁▁▁▁▁▁▁

探讨中国输液泛滥成灾 医院辩称”迫于生存压力”
http://news.xinhuanet.com/2011-01/07/c_12954691.htm
感冒多饮水 输液危害多(图)
http://news.163.com/11/0425/16/72GF8K3600014AED.html
九成药品不良反应是输液惹的祸
http://news.ifeng.com/gundong/detail_2011_08/09/8257759_0.shtml
▁▁▁▁▁▁▁▁▁▁▁▁▁▁▁▁▁▁▁▁▁▁▁▁▁▁▁▁▁▁▁▁▁▁▁▁▁▁
【我国输液数量远高于国际水平 打点滴存在误区】

2011年01月05日05:33 中国青年报

在北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的分诊台前,一张绿色的海报异常醒目。在这张一人高的海报上,印着“输液治疗不等于好得快”几个大字,让人走进感染科的大门一眼就看得到。

不过,这张吸引眼球的海报并没有产生应有的宣传效果。2011年的第二天一早,挂着吊瓶的病人们已经塞满了病床。

“假期过去了又要赶着上班,没办法请假的。输液好得快一些。”一个女孩说。因为挂吊瓶的病人太多,她被“挤”到了病房外的走廊上。

看着科室里“吊瓶林立”的景象,值班医生杨霞充满了无奈。“即使像我们这样的小科室,一天至少要输60瓶。”杨霞说,“我们也会建议病人不用输液,可很多时候实在是劝不动。”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数据,2004年全球发生的160亿次注射中,中国发生了50亿次,是世界最大的“注射大国”。在近日举行的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 会第十八次联组会议上,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朱之鑫也表示,2009年我国医疗输液104亿瓶,平均到13亿人口,这相当于每个中国人一年里挂了8 个吊瓶,远远高于国际上2.5~3.3瓶的平均水平。

只要消化吸收方面没有问题,口服药和输液的效果是相当的

杨霞常常发现,来自己这儿看病的外国人,一般都是开点药就走,“还真没碰见过要输液的”。可换上国内的病人,“好像不输液就治不了病似的”。

1831年,当英国医生托马斯·拉塔第一次尝试着用输血的工具给一位病人输入盐水溶液的时候,这一实验性的治疗方式是为了挽救一位濒死的霍乱病人。直到 今天,静脉注射技术不断发展,甚至出现了一两个星期不用取下针头的套管针。但在西方国家,输液一直是医生不到万不得已不会使用的“最后的给药方式”。通常 来说,只有急救患者、重症患者和不能进食的患者,才会采用静脉注射这种开放人体静脉通道风险较高的方式。

只是在中国,北 京大学人民医院感染科的主任医师高燕面临这样的尴尬。“不管是上班的、上学的,还是上了年纪家人陪着来的,很多人一进门就要求打点滴,如果医生不同意还会 拍桌子。”这位主任医师努力模仿着这些病人愤怒的语气,“我都这么难受了,发烧的温度这么高,你们医生一点都不同情我!”

在一般人的印象里,输液最大的好处就是“好得快”,甚至一些医生也会做出这样的解释。生物化学博士方舟子认为,这种说法“在某些情况下是对的”,因为静 脉注射药物能被完全吸收,药效也比较快,十几秒钟就能让血液中的药物浓度达到有效范围。“但是在其他情况下,只是一种错觉或心理作用,”方舟子说,“感冒 打点滴就属于此类。”

杨霞也持有同样的观点。为了证明输液与口服药物的治疗速度“势均力敌”,她随手从文件夹里拿出了几 种常见药物的说明。其中,常用于消炎的抗生素莫西沙星的说明书中介绍,莫西沙星口服后“迅速、几乎被完全吸收”,绝对生物利用度总计约91%;另一种抗菌 消炎药头孢克洛的说明里也写明,药物代谢动力学证明,该药品口服后“吸收良好”。

“很多人都觉得自己吃药不管用,来医院 挂个吊瓶就好了,其实不是这样。”杨霞说。她解释说,任何药品都有自己的代谢规律,口服药一定要按照包装说明按时、按量服用,才能发挥应有的功效。很多人 在家常常会忘了吃药,在医院输液就会老老实实地按时按量,结果就产生了误解,觉得“输液才好得快”。

她还记得一位急性子的感冒病人,吃了一天药发现没好,就赶来医院,坚持要输液。最后在自己的劝说下,再等了一天就痊愈了。

“任何病都有自己的发展规律和痊愈周期。”杨霞说,“其实,只要消化吸收方面没有问题,口服药和输液的效果是相当的。”

在效果相当的情况下,口服药品与注射治疗相比还有一条更加现实的优势,那就是低廉的价格。高燕举例说,一盒口服左氟沙星药片,价格是12元,可以吃3天;而同样的药品,静脉注射一天的花费超过100元,3天下来需要近400元,相当于口服药物的30倍。

用输液来治疗感冒发烧,不仅浪费而且有风险

不仅如此,静脉注射在感冒发烧等“战场”上,常常被称为“大炮打蚊子”,不仅浪费,而且还有隐藏的风险,可能造成额外的“伤亡”。

“从我们医学上来讲,静脉注射是一种侵入性、有创伤性的给药方式。”高燕介绍说,“它也可能引起很多的不良反应。”

在药物治疗中,不同的药品都有可能出现一定的副作用。当人们使用口服的药片、胶囊的时候,药物通过消化系统进入血液,这个过程相对比较缓慢,造成的不良反应也相对比较轻。一些可能引起过敏的杂质可能在消化道里就被分解掉了。

当人们使用静脉注射的方式时,药物就能够通过针管直接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又快又猛”地造成发烧、皮炎、皮疹等不良反应,严重的甚至会导致休克或者死亡。

2010年11月15日,重庆的一名护士在输液的过程中私自将药品加替沙星换成甲磺酸帕珠沙星,从而造成47岁的重庆妇女罗友菊病情加重,甚至一度“全 身发乌”;就在一个月之后,呼和浩特的一个一岁大的小男孩因为拉肚子被父母送往医院,结果在输液的过程中孩子不断哭闹、呕吐,随后呼吸越来越微弱,并最终 死亡。

“在这方面,我们的教训非常深刻。”高燕说。

另一些风险潜藏在操作环节。如果输液器具在生产和储藏过程中受到污染,或者输液部位的皮肤没有经过完全消毒,输液的过程还会成为一道桥梁,让病毒、病菌能够轻松进入人体。最严重的时候,这可能会造成病原体随着血液扩散到全身,引发威胁生命的败血症。

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的工作人员曾经介绍说,在中国的某些省份,不使用消毒的注射器和针头进行注射的比例达到30%。

即使完全消毒,输液依然存在着其他风险:如果打点滴时使用的药液浓度过稀或者过浓,就可能在进入人体后,破坏体内的电解质平衡;输液速度如果过快,或者 输入过多药液,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衰竭和肺水肿。甚至,如果在针管的药液中混入了气泡或者血凝块,还会堵塞血管,让心脏停止跳动。

“我们常常说,能口服药物就不要选择输液治疗。”高燕说,“这是医学界的一种大常识。”

病人扎堆儿打点滴,其实是国内不正常的医患关系的一个缩影

尽管口服药物副作用小,价格便宜,疗效又与输液基本相同,在竞争中几乎“完胜”,可回到现实,这些优势似乎被人们完全忽略了。每到呼吸系统疾病高发的季节,医院里总是随处可见扎着针、挂着吊瓶的病人们,有人评论说,这样的场景简直就是一片“吊瓶森林”。

高燕记得,自己1986年刚做医生时,打吊针并不是常见的治疗方式。到了上世纪90年代,随着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也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有患者开始向医生要求,希望用好一点的药。也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吊瓶林立”的景象在医院里越来越普遍。

曾经旅居美国的方舟子表示,自己在美国从没看过像国内这样到处都在输液的场景。他在一篇文章中猜测说:“打点滴在国内的泛滥,应该有文化的因素。患者去医院看病,就想着要尽可能接受先进、彻底的治疗,而打点滴看上去要比吃药先进、彻底得多。”

不少人推测,经济利益也是如今中国医院里输液泛滥的重要原因。这种被称为“以药养医”的问题正推动着“吊瓶林立”的现状愈演愈烈。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 会主任委员刘又宁曾经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有些医生和医疗机构很少向患者普及“感冒可以不治自愈”这种科学理念,反而在利益的驱使下过度医疗,由此也加深了 患者的错误认识。

“还有个别医生为了争业绩、拿回扣,只能拿患者‘开刀’。”刘又宁说。

杨霞也听病人描述过自己的就医经历:还没做血液检查,只是量了量体温,医生就直接让病人去打“三素”。这种由抗生素、激素、维生素混合在一起的静脉注射 药液,退烧是很快,但“潜在危害更大”:“抗生素用法不规范,容易产生耐药性;激素更是不能随意使用。”她甚至看过一位病人在这样挂了一次吊瓶之后,出了 一身的疹子。

另一方面,杨霞常常为了说服病人放弃输液、选择吃药而大费口舌。“大部分病人会尊重医生的意见,不过实在太坚持的,我们也会妥协。”杨霞说,“你也知道,现在这种医疗环境,我们还是会听病人的。”

方舟子也认同,中国的医生可能无法向美国医生学习,对感冒患者不开药或开点镇痛解热药就打发走。“这不仅会被患者认为是不负责任,万一患者因为感冒并发了更严重的疾病,医生的麻烦就大了。”他说。

“病人在医院里扎堆儿打点滴,其实是国内不正常的医患关系的一个缩影。”方舟子说。

如今,“吊瓶大国”的现状还在继续。1月2日,就在那块“输液治疗不等于好得快”的大海报前,一位老人在子女的陪同下终于挂上了吊瓶。她觉得这样“安心了许多”。

▁▁▁▁▁▁▁▁▁▁▁▁▁▁▁▁▁▁▁▁▁▁▁▁▁▁▁▁▁▁▁▁▁▁▁▁▁▁

【微博评论】(认为中国人与外国人体质有差异的请看下面的回复)
http://weibo.com/1653460650/ygOkYznze

(1)senhorita_senhor:想到前年一巴西同事中国生病,我带他去医院,当时一听我翻译医生的话说要点滴输液,他整个人本来是理性稳重的,立马变的语无伦次起来,整个人慌了。。。 (今天 08:44)

(2)咸里格咸:血液循环系统是个闭环,乱输东西,有害难除

(3) 东山歌酒-LC:我曾经和印尼人出去旅游,那个印尼人在台湾读研究生,印尼不是发达的国家,台湾和我们同文同种,带他去医院打吊瓶他惊得眼珠子都快掉下 来,从没见过这种打针法的~俺的理解还是利益作祟,打吊瓶没几百下不来,而打个屁股针很便宜(大概多少钱真不知道了,多少年没打过了)而且麻烦,一天得扎 两次 (今天 08:59)

(4)OhDukula:以前在金华念书听过一个故事:一留学生生病,去医院看病,医生看好开药,结果拿到药这小伙子就哭了。护士不解,问好好地为什么哭阿?他哭着说,我是不是得什么绝症了,都要打点滴了。后来去医院,我还打听过这事,居然是真的。

(5)嘟她爸:八十年代的时候打点滴是很严重的事情,那时发高烧也就是臀部注射解决问题。曾几何时,点滴成了大病小病的通用治疗方式!?医改?

(6) 左边幸福右边快乐:别说挪威,一个台湾人给我说,第一次听见下属生病钓水,吓得要死,以为那人要死了。在台湾也是要死的人才打点滴。打点滴其实是很危险 的,可我遇到一些家长带孩子去医院,张嘴就要求医生打点滴,以求快速。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钓水,一儿科主任一再对我们强调

(7)微尘injapan:日本也是不给输液。一朋友发烧烧三十九度,他要输液,医生说吃好喝好回家睡觉。。。我以前临时请假时装病说在医院输液,结果再见面人家都用异样眼光看我,估计是觉得我太可怜了都病的要输液了。。。

(8)@尼泊尔龙树之心: 想起老父在尼泊尔感冒非要让我们带他去打点滴的事。尼泊尔人感冒了打什么点滴呀!药都很少吃。那次幸亏老父语言不通,要是在国内他早自己跑到医院要求打点滴了!老公是连哄带骗,给他开了一些安慰药,让他喝水卧床休息,四五天后不也好了嘛!

(9)谭雪雪雪雪雪:曾经遇到一位患者从香港旅游回来由于在途中不小心摔倒而入院,告诉我说,他在香港住院半月整个科室几乎没人输液,这也叫住院!可是我们这里有事没事医生一天都开个6,7瓶。这就是尼玛的天朝阿!

(10) 夜猫子616:回复@太阳鱼_雨:在香港看病是没点滴打,医生—般就是开药吃!在国内如果病人说不打点滴,医生一般就说打点滴,效果会好些!病人只有接受 的份!本人自己亲身体验,去深圳xx医院急诊看病,检查结果出来。医生一连开三天的点滴(660)。我估意说带钱不够。医生就说这药很紧张,不开三天,到 时没药怎么办!你自己想办法…

(11) 有仁有侠是青春:哈哈警惕如我从不被打点滴。我中学时高烧41度,家父只请一阿姨医生来家里给我用酒精擦身物理降温。我也从来不轻易给孩子打针。一次肺部 感染咳嗽医生给她肌肉注射针一扎进去竟被她眼都没看直接拔掉!哈因为她就没打过针。其实人体有强大的自愈能力,发烧只是自我保护反应。滥用药几乎是中国民 族灾难!!

(12)酱油捞白饭:小时候都是扎屁股的,现在还记得涂了酒精屁股凉凉的,等待护士忽然一针扎进去的那种紧张感。现在….管你是什么病,先吊瓶药水再说

(13)萝卜阿木:公司台湾老也说,活了50岁,就打过一次点滴。

(14)@记者陈诚: 打点滴的附加值相当高:批发价一元多的输液管卖你二十元,输液要皮试,批发价几毛钱一瓶的葡萄糖 也要一二十元,还要加床位费等等

(15)木维:最近几年有过几次发烧到38度以上的经历,想去医院打点滴都被医生无情拒绝了,就让回家休息喝水,开了点退烧药还一个劲叮嘱不到38度不要吃。这是我的亲身经历。我只能说这位老外的情况有可能是真的,只是有可能哦!

(16)崔玲子猫:在英国,感冒看医生,得到的回答是:回家洗热水澡,然后睡觉喝水。我说,这么看病,我都能当大夫了!小女说,这里就是这样,可是当大夫却是很难的!

(17) 双甁座:这个事……表哥在美国孩子1岁半第一次回国,长途跋涉用中医的话讲上火,水又没补充足,所以发烧了,嫂子和哥都很淡定,就是给多喝点橙汁补充维 c,可姑父超级淡定的人开始不淡定了……楼上楼下到处转,又要吃药,不吃就灌……可被拒绝了,后来嫂子说,他们在美国基本都是生抗,去医院大夫根本不待 见

(18)孤单的 小懒猫:我在法国的时候高烧去医院,在医院的过道闲坐两个小时,医生过来说只有快死的人才来医院呢,你回去叫医生上门吧!苦等三个小时以后,医生给我开了 一个退烧药和一盒泡腾片。。。。回国后,只要发烧感冒,打退烧针,打点滴,不但身体上疼痛,心灵上也越发娇弱

(19) 我是小小老百姓:这个真不能都怪医生,当年在荷兰带工人去看病,医生就开了阿莫西林,工人兄弟大怒,要打针,要吊水!怪我翻译不力,和我闹了很久.真是秀 才遇到兵有理也说不清.人家白鬼子可是意志坚定,打针?等你吃完药了再说.小兄弟吃了4天药和我闹了4天,最后痊愈完事,自此不敢在国外带人去看 病………….

(20) 山睿吴:不太懂吊盐水的危害有多大。。。但上次生病,吊了两天也不见改善。香港的朋友过来见医院里那么多人吊盐水十分得惊讶!后来在香港看病,护士听说我 吊盐水也反应很大,说不要吊盐水!最后开了抗生素给我吃,立马就好了。但抗生素也很不好!香港西医老喜欢开抗生素给病人。。。

▁▁▁▁▁▁▁▁▁▁▁▁▁▁▁▁▁▁▁▁▁▁▁▁▁▁▁▁▁▁▁▁▁▁▁▁▁▁

我找到了原文:
挪威女孩在中国(作者:埃玛.格里森)

这是九月份的一个普通的日子,天空中乌云遮住了阳光,北风呼呼地吹。我脖子上加条围巾,就急急忙忙出门了。离上班的时间只有十分钟了,因而我决定沿湖边 抄近路走去。湖堤下,一只母鸭在照看着她的雏鸭;头顶上,一只巨鸟在天空中盘旋,寻觅着猎物。这只猎物就是我自己。它在向我召唤,邀请我与它一起遨游天 空。至少,我是这样相信的。巨鸟让我渴望体验一场不一般的经历。带着这样的幻想,我只迟到了五分钟赶上上班。我正在上班的时候,一位朋友再一次向我说起到 中国教书和旅游的事,可是直到现在,我连这样的念头都没有。教书?行啊,到中国去?不,不行!可如今,她激起了我的兴趣。我想像着自己在中国教书半年,就 迫不及待地想体验这场激动人心的经历了。巨鸟完成了它的使命,而我也赶在天黑之前,将我的申请表提交给了挪威TTC。

在 这之前的几个月,我高兴地从高中毕业了,就迫不及待地想走出家门看世界。我的渴望是有的,但是计划还没有。而且在间隔年里,我好长一段时间焦燥不安,整天 东游西逛不知道要干什么,即使我找到新工作了,也感到索然寡味。只有鼠标一点,心动的行程才成为现实。时间过得真快,眨眼间绿叶变成红黄,飘落在地上,然 后盖上厚厚的一层积雪。分别的日子来临了,很快,日历翻到了二O一二年一月十二日。我与朋友们碰面,他们也是到这个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去的。经过七个小 时的换乘,从日出到日落,我们到达了北京。我几乎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对到中国来几乎没什么准备,也没什么期望。在我们到达外教培训人员的住处时,一场 欢迎宴会已经在等着我们了。以后四个星期,我们都要呆在这儿,与我们一起来的,还有八个从世界不同角落来的人。我们在一起度过了令人惊喜的一个月,探索着 北京的角角落落,从长城、胡同到惬意的酒吧,还有嘈杂的夜总会。北京真是太令人惊奇了!

在我们到达培训地后,就收到很多 的资料.第二天早上七点,培训工作就开始了。什么?!我们一天的休息时间都没有?那是我到中国后的第一次体验,我禁不住皱起了眉头。后来,我生病了,我被 人带到医院以便接受点滴。打点滴?在挪威,只有快要死去的病人才打点滴,而在中国,得个感冒都要打点滴,还不只一瓶液体,而是有五瓶以上。这使我想起一些 事来,我该是算在浪费时间的人里面了。中国学生的生活与欧洲学生的生活在很多方面太不一样了。一名中国学生会整天泡在书里,几乎没什么时间做学习以外的 事。相反,一名欧洲学生会东游西逛,玩游戏、看电视。在中国,甚至节假日都用来专心学习,例如,我们在长沙的学校在暑假期间要开夏令营,在学习方面没时间 可浪费。

在一个月的紧锣密鼓的外教培训之后,我们像一阵风似的分散到中国各地。我们六个人一组,开赴长沙。在这里,我得 再呆剩下的五个月。经过十五个小时的旅程,火车缓缓驶进车站。眼睛所及,到处都是人群。中国确实是一个拥挤的国家,它刚刚达到一十四亿人口,即使长沙在中 国只能算普通规模的城市,它的人口比整个挪威的人口还要多!学校派来接我们的教职员工让人眼前一亮。中国人总是在哪藏着一种笑,而笑起来又很放肆。中国人 很好奇,然而又坚定不移。即使盯人看是正常的事,他们也很少盯你。当他们真的要盯你了,他们的眼睛也很真实地形成一个问号。

中国人也很幸福和快乐。走在校园里,持续不断的“老师好!”、“你好”充斥着耳朵。在我的家庭课里,我的学生们甚至告诉我,我是他们家庭的一分子。好让 人感动。。。。。在中国,你会感到被爱,即使你能照顾好自己,中国人也不相信这一点。他们会尽可能的帮助你,从为你提购物袋,到每天早上到校门口报到,一 切的一切。

即使这个社会有它的缺点,它也有自己的优点。在中国,做事很顺利,一周之内,一座三十层的酒楼就能拔地而起 (注1:原文如此);而在挪威,由于官僚作风,他们可能要用十几年。过去几十年来,中国已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变成一个更接近发达的国家了。村庄变成了城镇, 树林为工厂的管道让路,而高科技已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当我今天问学生,谁来送邮件,那些求知若渴的三年级学生非常信服地说“电脑”。我知道,即使在这 里,邮政工人都落伍了。二十一世纪的孩子成长于网络科技时代,“爱疯”一、二、三、四在这里比很多西方国家都要流行,而史蒂夫·乔布斯绝对受人崇敬。即使 在最小的商店,你都能找到可口可乐,韩国和法国的时装统治着各大商场,星巴克、肯德基和麦当劳可以在各条街道的角落找到,即使进口的黄油和巧克力也能在货 架上找到。有时,你会觉得自己是在西方国家,但是转过身来,你的周围又到处是中国人。

回顾过去的二个月,恍若我以前在挪 威过的是另外的人生。我几乎不记得那里的积雪是如何晶莹透亮的、夜晚的星星又是如何闪耀的了。这座城市让我的记忆变得模糊,而人们的面容合在一起存在我的 记忆里。在这两个月里,中国为我们展现了她强大的一面并做到了想做的一切。我们探索、实践、学习到比我们的头脑所能承受的更多的知识。我一直相信,中国不 会固步自封。这个国家和她的人民已经使我坚定地相信,它走的是完全不同的道路。我知道,再过几个月,当我回到挪威,我在中国的探险将很可能成为一个遥远的 梦,再也不会发生。中国将很快在我的记忆中模糊,但那时我只要看一看镜子,我的反影将会向我诉说过去的故事。就如人生中的其它经历一样,中国将会在我的人 生中留下它的痕迹。面庞上的每条皱纹、皮肤上的每个斑点、眼睛的每次眨动都反映了我们每个人生命中的故事,而中国将成为我们生命的一部分。

发表在 國內新聞★News | 留下评论

騎車游島之旅~

2011年的夏末,趁著學業暫時沒有來打擾的時候,我們四大金剛一起出行啦,這次決定騎車游島,應該會有不一樣的感覺。我們4點乘船靠岸,7點時真好直接感受了一下夕陽美景。

這些人騎太快了,差點落單,傍晚騎車還是有點涼的,要注意保暖。

超肥的柯基{#emotions_dlg.cool}

腳踏車是在乘船處租的,直接拿Visa就OK了,按時算費,超方便

最後來張文藝點的,哈哈

发表在 音乐旅遊-Music | 留下评论

一切的一切,以足球的名义——写在巴萨VS.切尔西之后

据说鸟叔赛前给特里兰帕德他们几个发了短信,布置了战术,这TM绝逼一是盘巨大无比的棋。一周三败巴萨,顺便为自己的决赛铺平了道路,当然前提是明天晚上鸟叔能在伯纳乌踢拜仁个1:0之类的。

这不是第一场我亲眼见证了的气壮山河的比赛,也不是第一场狂吼到声嘶力竭的动人心魄的比赛。98年大罗在尤文的禁区里被他妇的尤利亚诺一下放倒皮耶罗反击破门(1),我在电视前面用刚刚学会的三字经问候了莫吉以及阿涅利的全家;00年皮雷齐达内特雷泽盖轮番冲击卡纳瓦罗的右路防线直到最后一刻崩溃金球绝杀,浪费了两个单刀的皮耶罗的祖宗十八代又收到了我亲切的慰问;02年格雷斯科一个史诗级脑残的头球后摆断送了国际米兰十三年的冠军梦,我在陪我看球的父母面前时隔多年又哭成了当年那个丢了变形金刚的小傻逼;然后印象中的05年伊斯坦布尔了,从此墙上的海报多了那个穿着嘉士伯红色的杰拉德。

事实上当看完这场比赛的头二十分钟的时候,心里已经默默地为一场大屠杀埋好了伏笔定下了基调。巴萨依然是巴萨,瘦死骆驼比马大,传球不过三脚的车子怎么去抗衡传球都是三角的宇宙队?尽管德罗巴化身铁卫,但是特里的不冷静招致的红宝石战神卡导致的少打一人让连大巴停得都不是那么牢靠了。两边开场都下了一个中后卫,车子上了一个早不是08欧洲杯杀神状态的博辛瓦,宇宙上了一个连火星人都知道他不会下底只会内切和横敲的阿二,于是这比赛似乎要成全煤球王的再度封神,以及倒贴法的圆梦终身。

0:2落后,少打一人,不用干爹再出手,似乎一场落花流水就要上演在这暮春时节。只可惜,写剧本的人是上帝。兰帕德送出了多年不见的手术刀式的直传,刚刚打完架的拉米一个梅西式的冷静挑射——其实当时觉得可能会是垂死病人一下回光返照来着,谁都知道在诺坎普助威光环下的巴萨乳房大甩卖式的一波接一波有多么可怕。于是,一个点球,球王踢飞了,砸门柱的位置跟94年的巴乔一模一样(2),只可惜沮丧的背影少了几分当年的忧郁;于是,一脚低射切赫亮了下金手指,诺坎普的门柱又被斯坦福桥&安菲尔德联合附了体;再于是,当34岁的魔兽在场上又当爹又当妈战斗尽了最后一丝能量,赫然发现站在场边准备替换他的居然是已经变身球场吉祥物,据说现在霍金的左脚都比他的灵光,以及曾经才一天——在场上累积24小时没进球的圣婴。

托雷斯牛逼就牛逼在这个地方。所有人都以为他是前锋的时候,他是个以射门当解围的铁卫;当需要他上场踢左后卫的时候,他变身了前锋;当他最后一球单刀过掉了巴尔德斯的时候,我很为诺坎普球门后的球迷安慰而担心——好吧这句我在开玩笑,但是当托雷斯都进球了,巴萨在主场被逆转淘汰这种剧本也就不难理解了。什么叫做天道轮回,一段始于09年切尔西主场斯坦福桥的孽缘,终结于12年巴萨罗那的主场诺坎普;什么叫做鬼斧神工,四脚门柱分别对应了当年德罗巴阿内尔卡的两个点球以及皮少和ET的两个手球;什么叫做善恶有报,红牌+点球,最伟大最无私的爱都给了你,一如从前的永恒父爱,“把爱全给了我~把世界给了我~”,却依然只能被淘汰。

对于比赛的本身不想再多说,这是一场观者动容闻者色变的壮丽史诗。我坚信,仓皇退去的加泰罗尼亚雄狮早晚有天会卷土重来,带着更多的拉玛西亚出产的天才而不是影帝,就像我在世纪初那几年和现在之于国际米兰的期待一样。巴萨的足球理念足够赏心悦目,其对于足球和自身的控制达到了足球史上的一个巅峰——但我坚决反对所谓“只有巴萨踢得才叫艺术足球”。在我看来,进攻水银泻地叫艺术,防守的水泄不漏也是艺术;手术刀传球是艺术,脚后跟抢断也是艺术;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射门是艺术,力把乾坤力挽回的扑救也是艺术;中路渗透两翼齐飞是艺术,链式防守铁血肉搏也是艺术。而武僧旋转踢、沾衣十八跌、断子绝孙脚不是艺术,那是武术;掩面偷笑虽然是艺术,但那是表演艺术,玷污了足球。

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反皇马银河战舰主义者,我曾是巴萨的忠实拥趸多年,直到09年那场臭名昭著的比赛。有的时候我想问问普约尔,还记不记得从前那只科库会怒射,范博梅尔会狂吼,岑登和奥维马斯会飞,小佛爷会转圈,小罗会牛尾巴,野猪会戴着眼镜满场飞奔带着球队保级,瓦刀会倒钩把球队送进欧冠,以及恩里克会为你出头的那只巴萨——反正我还记得。当年的足球是罗纳尔多被无数条腿绊倒后只要不受伤就不会骂娘起来拍拍尘土接着过人冲击的,当年的足球是托蒂待在罗马一辈子也不会为了欧冠而叛逃的,当年的足球是皇马尤文米兰先后建立了比如今巴萨还显赫的王朝但绝无如此之多争议的,而如今,足球是葫芦娃能在地上抱着膝盖滚六圈而腿没啥事儿的,足球是小法为了冠军宁可倒贴钱回巴萨的,足球是每次巴萨欧冠赢球几乎必有对方的红牌点球赛后球迷骂翻天的。当年的巴萨哪儿去了?当年的足球哪儿去了?

真的不希望像伊布、小法这种为了冠军而背叛的球员能够马上得其所愿,就像年纪轻轻的皇帝韦德与真巨头.博士们为了总冠军组了三巨头一样。收获总是要付出,捡现成体系的便宜就连老天也会看不下去。伊布灰溜溜地回了意甲,小法就像依然在厂子一样玩了一年的四大皆空,而强如罗纳尔多,一生无欧冠的诅咒就是他02年夏天背叛的最好注解。我也真的不希望巴萨就此沉沦,多年的感情仍在,而不可否认,虽然回归了地球,梅西哈维小白带领的红蓝军团仍然是这个星球上最具视觉观赏性的球队,没有之一。梦三短短这三年,5:0败银河战舰,3:1败爵爷曼联,奉献了无数场有干爹没干爹的经典比赛;正所谓,干爹在,或者不在,历史兴衰,巴塞罗那就在那里,不悲不喜。

写到这里想起今天穿着白衣的切尔西。几乎所有中立球迷比赛后的第一反应都是“巴萨终于TMD又输了”,而我在哨响后的怒吼时,脑中全是三年前的巴熊。这群老男孩以身残志坚的方式保卫住了地球,不出意外,这会是德魔兽的最后一届欧冠,而切赫、特里、兰帕德们估计此生也再难站到欧冠半决赛的场地上。应该说,这还是鸟叔当年的那支球队,那只凭借着铁血防守+两翼齐飞大杀四方儿屡次折戟欧冠的蓝军。明天还要在伯纳乌面对鸟叔的罗本还算是幸运的,而替补席上的埃辛们,早不知所踪的达夫们,以及⋯⋯在电视机前的巴熊⋯⋯

巴熊都老了吧,巴熊在哪里呀,我们就这样,各自奔天涯~~~

这支球队始建于千人唾骂的金元足球,却在职业生涯的最后一刻完成了精神层面上的升华,这完完全全是一部比阿甘正传更励志的故事。高帅富们的韶华已逝,在变回屌丝前的时刻赢得了这场跟当年作了弊的官二代的战斗。还记得那两年把支票当做青春期的手纸用的阿布,如今也没有多少存货了,老弱病残齐上阵,全家老小一条心,牛逼,太牛逼了。切尔西,曾经的暴发户的代名词,在这个晚上,赢得了全世界球迷的尊敬。不好意思,我这里就暂且代表下全世界吧。

写到这里手还在抖,尼玛弱爆了的表现。14年看球的经历一幕一幕从眼前过去,电影放的比AV还让人瞬间高潮。11年梅西拿了首届进球的时候,腾讯做了一个专题,题目就叫“以足球的名义”,一贯的煽情手法,一篇篇赞美梅西的文章和视频让人觉得只有巴萨和梅西踢的是足球,别人踢得都是土豆,梅西在阿根廷国家队踢得是足球状的土豆,或者土豆状的足球。看了今晚的比赛,鸡冻久久不能平静的我真想拽住那个腾讯的编辑,告诉它,这TMD才叫足球;谁输谁赢都无关,足球本身超越输赢,而遗存于足球里面人类最高级形式的合作与对抗,胜利的渴望对于胜利本身的超越,脑力的博弈与肌肉的搏杀,这些足球里最根本的元素,才能被冠之“以足球的名义”。

我喜欢国际米兰,我爱国际米兰,她的战绩牵动着我的喜怒哀乐——我曾经把她比成我的女朋友,比成我此生最长的一场恋爱。但不一样的是,说到底,终我一生,我爱的是一个人,一个具体的人,而不是恋爱或者爱情这件事;而在这里,我所热爱的,是足球本身。所以会为了卡萨诺的复出而鼓掌,而在其米兰德比赛场上的时候问候他全家;所以会为了皮耶罗的坚守而鼓掌,而在其意大利德比赛场上的时候问候他全家;所以会为了特里在横身堵抢眼的忘我而鼓掌,而在其铲断米利托的时候问候他全家;所以会为了C罗泪洒欧洲杯赛场的动情而鼓掌,而在其头槌攻破塞萨尔的时候问候他全家;所以会为了皮克转身过科尔多巴的时候问候他全家,在他被巴尔德斯那个二缺撞成脑震荡的时候为他祈祷。

所以在今晚,想对巴萨说一声“活JB该”,然后希望他们扔了干爹卡,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一下后重新像当年的巴萨一样男人地站到赛场上,把这些年丢了的脸一点点挣回来;所以在今晚,想对车子说一声,虽然你们可能决赛十一人都快被罚得凑不齐了,无论是拜仁或是皇马这对边路恐怖的天使球队都可能在你们身上两翼齐飞都不玩了改玩双飞,被狂虐的可能性很大,但在我心中,你们真的是让我钦佩到骨子里的球队。这辈子以后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打开电脑看一下两场比赛的视频:一场是09年车子对巴萨,尼玛车子都被黑成那样了,命运对待我这点不公平算什么?一场就是今晚的比赛,尼玛车子都绝境成那样了还赢了,我TMD还有什么理由不好好奋斗?

一切的一切,请允许我冠之以,足球的名义。

1. 那时已经1:0了,皮耶罗反击获得的点球射飞了;不过那场的主裁已经承认尤利亚诺的犯规是个点球;

2. 记忆中是蹭了横梁飞了……再找来视频一看是直接飞了,而且方向跟梅西的还不一样。不知道为什么会记错这么大偏差⋯⋯唉,抱歉。

发表在 運動休閒-Sports | 留下评论

留美学生如何应对警察的审问--详细攻略!!

说道审问,我想首先我们要讲清楚什么是审问。举个例子,你在高速上超速了,警察在你后面闪着警灯让你停下。这下面发生的所有对话,哪怕是向你要驾照,都属于审问的范畴。你们的所有对话,都有可能日后成为陈堂证供。很多人在这里会犯一系列错误,导致日后上诉都无门。

警察问:Are you in hurry? (从最没有攻击性,轻松的问题开始) 你恐怕回答是,或者编了个什么理由。 Do you know what’s the speed limit here? 这个问题无关紧要,怎么回答都可以。Do you know how fast you were travelling? 这是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这问题等同于你杀了人,警察问你怎么杀的。如果你回答:我是超速了,只不过一点点而已,恐怕五英里都不要到。那么以后再厉害的辩护人都难在法庭上帮你免罚单了。我在交通法庭上见过律师当庭证明警察的测速雷达的误差到了荒唐的地步,但是案子还是因为当事人的这句话输掉了。正确的回答是:I know, but I’d rather not say.

在我继续下面的内容之前,我想问问每个看到这篇日志的人一个问题,为什么会有审问这么个东西?或者警察为什么需要问你问题?

答案再简单不过了,因为警察什么都不知道(装作什么都知道),所以才需要问你。如果警察什么都知道且有充足的证据,他会直接去District Attorney Office找Prosecutor直接起诉你而不是来和你浪费时间。所以,审讯的根本目的就在于利用人的各种心理特点,从你口中套证据,更可怕的是经验丰富的审讯人员可以让你把不是你做的事情也让你感觉是你做的,心安理得的写下供词然后签字画押,整个过程就好像Inception。

你已经知道什么是审问了,那么反审问是什么?反审问是利用各种办法干扰,中断和审问人员的交流。这其中的手段和理论非常复杂。侥幸的是大家在美国,没有刑讯逼供(恐怖份子除外)。最管用的一句话就是:I like to remain silent and I will not say anything before my attorney present. 只要你说了这句话,警察拿你一点办法也没有。

所以,Read after me:

坦白从宽,牢底做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

坦白从宽,牢底做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

坦白从宽,牢底做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

坦白从宽,牢底做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

坦白从宽,牢底做穿。抗拒从严,回家过年。

以上,乃反审问精髓。很简单,但是大部分人总是喜欢和警察叔叔聊天,结果越聊麻烦越大。

 

为什么人们总是倾向于和警察说话?

很简单,因为大部分人认为警察是好人,是抓坏人的。人们觉得道德就是法律,只要自己的作为在自身道德标准上没有什么问题,那么警察肯定不会来莫名其妙的找自己麻烦的。可现实是很多人因为自己都想不到的小事遭到联邦重罪起诉。(下文详细)这种观点必须颠覆,因为美国警察就是一群嗜血的野兽,野兽总是可以驯服的,但前提是要承认这是一群野兽。

警察=披着法律外衣的野兽

首先请花10分钟时间看这段视频:http://www.youtube.com/watch?v=OEoJQpkUNRc

(充分说明了持枪权是神圣不可剥夺的基本权利。当事情超过忍耐极限的时候,那就是我们拿起枪为自由而战的时候。)

再回到Traffic Stop的问题上来。美国的软性洗脑也非常厉害,我看到很多电视节目,比如True TV上的一些,当事人被一个很普通的Traffic Stop拦住,然后竟然同意警察搜查他的车。在美国,搜查是需要法官的搜查令或者Probable cause,(下文解释)而这些电视节目暗示我们的似乎是警察有权利搜查车。有些人吃完医生开的药以后瓶子没有扔,用来装其他东西,他自己都没有注意到,警察在车上搜出了那个小瓶子,然后当事人被逮捕,被以一项和drug abuse相关的felony起诉。 所以,如果警察问你车上有没有什么违法的物品,你应该拒绝回答这样的问题,且立刻告诉他:I don’t consent any searches. 只要你说了这句话以后,警察不能合法的做任何事情,即使他最后强迫你搜查你的车,哪怕查出了毒品也都属于Illegal Search,这些证据在法庭上的作用会大打折扣甚至无效。前提是当事人必须清楚的告诉警察:I don’t consent any searches!这是你的宪法第四修正案权利,务必记得。

Probable Cause

当然,有的时候警察有probable cause来搜查你的车,比如某天你和妹子在车里车震完了抽了点大麻,回家路上又超速被拦住了。警察闻到了满车的大麻味,然后问你有没有抽weed。你拒绝回答,然后告诉警察:I don’t consent any searches. 警察无线电叫了一条drug dog过来,把你的车从头到脚闻了一遍,然后狗有了Positive Reading. 这时候警察会打电话给District Attorney Office, 申请warrant来搜查你的车。狗的positive reading就是这里的probable cause。 这种情况被逮捕是肯定的,但是能否定罪,怎么定罪很难说。所以,这种时候务必要找律师,千万别和警察说话。比如有一个人抽大麻给抓了,结果审讯的时候说了自己卖了一包给室友,结果最后是以贩卖违禁药品被起诉了,这罪就重多了。

如何判断事态的严重程度

美国的警察真的不聪明,至少满街开罚单的street cop大都是些高中毕业当了几年兵,退伍了混个工作的。这些人真的不难对付。但是有些时候,你遇到的会是些比较有水平的。这个问题很难说,因为取决于你到底有什么不想让别人知道的事情。遇到警察首先需要确认的是自己为什么被警察找。如果警察不能直接回答你问题,比如超速,闯红灯之类的事情。必须立刻小心。现实中这些人并不是说谎高手,所以与其说谎,他们则会刻意忽略你的问题,或者说:我呆会再告诉你,你先回答我几个问题。万一遇到这种情况,立刻闭嘴,叫律师。同样,以下几种情况也最好立刻闭嘴,叫律师来。

1,如果刚刚出门就被警车拦下。

不管警察说了什么理由,都要考虑是不是警察在蹲点守候你。

2,在加油站,停车场等没有什么理由违规的地方被警察拦下。

3,被警察拦住的时候,对方可以叫出你的名字,或者拿到你的ID以后读出你的中文姓的时候有非常熟练标准的发音。

不要怕被逮捕

我不想被逮捕,你也不想被逮捕,警察也知道你不想被逮捕。所以警察最常用的手段就是拿逮捕来威胁你。你不回答问题他威胁要逮捕你,你不给搜车他威胁要逮捕你,你要保持沉默他威胁要逮捕你。可是,在美国逮捕真的没有什么,相当一部分人都被逮捕过,逮捕不代表你有罪。所以最关键的是不要被法庭定罪。

警察可以完全合法的骗你

首先,警察没有必要告诉你真话,警察可以完全合法的骗你。最常见的就是开超速罚单的时候为了防止你和他讨价还价,把一张200美元的罚单说成是50美元的罚单。他可以告诉你法律规定他有权利搜你的车,你的包。他也可以告诉你他不需要warrant就可以搜查你家。因为他们在从公民被训练成野兽的时候就被教导要invasive,要建立自己的lord形象。但是当你明白法律以后,这些全是bullshit。

有自己的法律顾问

希望以上我写的能给你带来一点价值。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律师。很简单,去google找一个你们当地的律师,预约一个时间,让律师和你详细解释一下你所在州的法律。另外,务必让律师给解释你享有什么样的宪法权利,非常精彩,绝对值得。花费通常在200左右。最后,手机里存着律师的电话非常重要。

 

------------------------------------------------

[转载]警方审讯技巧揭秘

很多法律爱好者总以为自己能让罪犯招供。怒视嫌犯,当面与其对质,再告诉他杀人凶器上遍布着他的指纹,一切就行了!于是嫌犯交代了所有犯罪事实。在现实生活中,警方审讯靠的不仅仅是自信和创造力(尽管这两点对审讯工作确有帮助)——审讯者还要在交际影响的心理战术方面接受过高水平训练。

让一个人认罪可不是件容易事,而警察有时能让无辜者承认没有犯下的罪行,这就证明了警察在心理操纵方面的过人之处。没有两次审讯过程是完全相同的,不过审讯大多都利用了人性中的某些弱点。这些弱点的暴露一般依赖于人在经历截然相反的极端时所产生的压力,如主宰和服从、控制和依赖以及后果的最大化和最小化。如果审讯者能根据嫌犯的个性和经历,将环境和技巧有效地结合起来加以利用,那么即使是最顽固的罪犯到头来也会坦白招供。学者估计,在美国约有42%到55%的嫌犯都是在审讯时认罪的。

警方审讯技巧揭秘

警方审讯并非总是都是这么复杂。直到20世纪初期,在美国,刑讯逼供还是一种广为接受(即便是不合法的)的做法。只要嫌犯签下一份弃权书,声明供词是自愿招出的,那么警方通过“酷刑逼供”(不给食物和水、用强光照射、折磨身体和长期隔离,用橡胶管和其他一些不会留下伤痕的器械鞭打)获得的口供通常在法庭上都是可以被采纳的。不过,在20世纪30年代至60年代间,对警务战术的整顿逐渐改变了审讯方法。

虽然美国最高法院早在1897年就反对非自愿招供,但是直到1937年情况才开始真正发生变化。在布朗(Brown)诉讼密西西比州一案中,最高法院抛出一份“自愿”供词,而这份供词是在警察反复将嫌犯吊在树上鞭打后获得的。法院的裁决很清楚:通过暴力获得的供词不能作为法庭审判的依据。到了20世纪50年代,不仅警察通过殴打嫌犯得到的供词被视为非自愿供词,而且通过以下这些方法获得的供词,也将被视为非自愿供词:对嫌犯的拘留时间超过必要长度、不允许他睡觉、进食、饮水或者上厕所、许诺当嫌犯招供后给其某些好处,或者威胁嫌犯如果不招供则将对其实施某些伤害。

1966年,米兰达(Miranda)诉亚利桑那州一案被上诉到最高法院,使逼供的警察审讯方法再次受到重击。埃内斯托•米兰达(Ernesto Miranda)在两个小时的审讯后,供认强奸和绑架系他所为。但是在向最高法院的上诉中,米兰达宣称不知道自己有保持沉默(第五修正案)和请求律师帮助(第六修正案)的权利。法院做出了有利于米兰达的判决,这个判决结果创立了我们今天熟知的“米兰达权利”。为了避免嫌犯误以为自己除了说话别无选择而造成非自愿招供,警察必须确切、清楚、完整地告知嫌犯所拥有的权利:在审讯以及其他任何让嫌犯招供的尝试开始前,嫌犯有保持沉默和获取律师帮助的权利。米兰达一案的判决结果旨在消除因嫌犯无知而造成的非自愿招供。

为了寻求一种方法取代非法的强迫式审问,警方转而去借助于一些非常基本的心理技巧,比如历史悠久的“一人唱红脸一人唱白脸”的审讯套路。在这种方法中,一名警察恫吓嫌犯,另一个则装作对嫌犯很照顾的样子。人倾向于相信自己的保护者,并愿意与其交谈。另一个基本技巧是最大化,在用到这个技巧时,警察会告诉嫌犯如果被认定有罪将面临的所有可怕后果,从而达到恫吓嫌犯,使其开口的目的。恐惧往往能使人打破沉默、开始讲话。警方曾尝试借助测谎仪之类的仪器来检测嫌犯是否在说谎,不过测谎仪和测谎训练很昂贵,而且其结果几乎从未被法庭认可过。但是有些测谎分析师,例如一名叫约翰•里德(John Reid)的分析师,开始注意到被测对象都呈现出某些外在的、一致的生理信号,而这些信号与测谎结果相一致。里德继而发明了一种不以机器为基础的审讯体系。它依靠一套特定类型的问题和答案来暴露嫌犯的弱点,审讯者可以利用这些弱点从嫌犯口中获得供词。里德的九步心理控制法是目前美国使用最广泛的审讯技巧之一。在下一部分,我们将详细了解此体系。

招供和宪法
在最高法院的判决中主要参照的宪法修正案是关于供词可采用性的第五修正案——它保证一个人不自证其罪的权利,以及第十四修正案——它保证一个人享有合法程序(包括快速审判)的权利。如果警方在拘留和审讯嫌犯三天后仍未能找到罪名指控他,那么警方就侵犯了嫌犯享有合法程序的权利。如果警方将某人吊在树上,对其鞭打使其招供,那么警方就侵犯了嫌犯不被要求自证其罪的权利(以及其他权利)。 现代审讯是对人性的研究。我们中的大多数更喜欢与看似和自己类似的人交谈。一旦交谈开始,就很难止住。一旦我们开始说实话,就很难再说假话。当警察告诉我们,在一户两天前失窃的人家中,发现室内的门把手上有我们的指纹,我们会变得紧张,哪怕在入室行窃过程中我们一直戴着手套。
除少数情况外,为得到嫌犯的供词,警察可以对其撒谎。因为我们认为,即使面对着证明其参与作案的假物证,一个无辜的人也绝不会承认她并未犯过的罪行。遗憾的是,事实并非总是如此(下一部分将谈到更多的假供词)。不过,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警察为什么在审讯中使用欺骗性战术。

心理控制甚至在审讯者开口之前就已经开始了。审讯室的实际布置旨在让嫌犯感到最大程度的不适,并使他从刚迈入室内的那一刻就开始感到无助。经典的审讯手册《刑事审讯与供述》中建议,审讯室应该是一间狭小、隔音的房间,其中只有三把椅子(两把给警察,一把给嫌犯)、一张桌子和四面空空的墙。这样的布局能营造出一种无所遁形、陌生而又孤立无援的感觉,从而在审讯过程中强化嫌犯“让我出去”的意识。

这本手册还建议让嫌犯坐在一张不舒服的椅子上,使他无法触到任何控制器,如电灯开关或者温度调节器,以便加剧他所感到的不适,诱发他的依赖感。单向透视镜是审讯室中的理想附加摆设,因为它不仅能增加嫌犯的焦虑,还能让其他警察观察到审讯过程,并帮助审讯者确定哪些技巧有效,哪些技巧无效。

在里德审讯的九个步骤开始进行前,会安排一个首次会谈,来确定嫌犯是否有罪。在首次会谈中,审讯者尝试着用随意的谈话创造出一种没有威胁氛围,从而在自己与嫌犯之间建立起友好信任的关系。人们更喜欢和信任那些与自己类似的人,因此警察可能会要求分享嫌犯的某些兴趣或信仰。如果嫌犯开始向审讯者谈及一些无关痛痒的东西,那么当讨论转到犯罪问题上时,他就很难停下不说(或开始说谎)。

在首次会谈中,警察通过观察嫌犯的反应(包括语言反应和非语言反应)建立在开始真正施加压力前的基准反应。警察随后会将此基准作为参照点。

确定基准的方法包括:向嫌犯提出各种能够让其使用大脑不同部分的问题。警察会问一些无关紧要的问题,有的需要回忆(仅仅是回想),有的需要思考(带有创造性)。当嫌犯回忆某些事情时,他的眼睛经常会右移。这就是他的大脑正在刺激记忆中枢的外部表现。当他在思考某事时,他的眼睛会上移或左移,这是他的认知中枢正在活动的反映。警察要牢牢记住嫌犯的这些眼部活动。

下一步是质问嫌犯。警察首先会问几个有关犯罪事实的基本问题,并将嫌犯的反应与基准进行比较,判断他究竟在说真话还是在撒谎。如果审讯者询问嫌犯案发当晚在什么地方,并且嫌犯如实回答,那么嫌犯就会回忆当晚的情况,他的眼睛就会右移;如果他在编造不在场的供词,那么他会进行思考,他的眼睛就会因此而左移。如果审讯者确定嫌犯的反应表明他在撒谎,并且其他所有证据都证明是他有罪,那么便将开始进行针对有罪嫌疑人的审讯。

我们前面提到过一本广为使用的《刑事审讯与供述》手册,“里德”技巧就是这本手册的主要依据。这本手册列出了指导审讯的九个步骤或一些重点。其中的许多步骤是交迭进行的,并没有什么“通用”审讯过程;不过里德技巧为如何展开一场成功的审讯提供了蓝本。

对质:
警察陈述嫌犯的犯罪事实,并告知已获得对嫌犯不利的证据。证据可能是真实的,也可能是编造的。警察一般会用很自信的口气陈述案件过程,表明已经确定嫌犯参与了犯罪。于是嫌犯的心理压力开始增加。同时,审讯者可以绕着房间走动,并侵入嫌犯的私人空间,借此进一步增加后者的不适感。

如果嫌犯开始烦躁不安、舔嘴唇和/或整理自己的外表(比如用手拢头发),警察会将这些小细节视为嫌犯撒谎的暗示,并且可以确定警察的审讯方向是正确的。

主题编制:
审讯者会编造一个关于嫌犯为什么会犯罪的故事。主题编制是通过观察嫌犯的眼神,来揣测为什么他会作案、为什么嫌犯愿意认为案件是其所为以及什么样的理由能让嫌犯认罪。嫌犯是否比别人更频繁地运用某种特殊的推理模式?例如,他是否好像愿意把犯罪原因归咎于受害者?警察设计一个主题(一个故事),使嫌犯可以利用这个主题为自己参与犯罪开脱或者找出理由,然后警察再观察嫌犯,以确定后者是否喜欢该主题。是否他比以前更注意听了?他在点头吗?如果是这样,警察将顺着这一主题继续编造;如果不是,他将换一个主题并重新开始。主题编制隐于审讯过程背后,并贯穿始末。在编制主题时,审讯者的语气轻柔、温和,说话声音让嫌犯丝毫感觉不到威胁,诱使嫌犯误以为十分安全。
阻止否认:
让嫌犯否认自己的罪行会增加其信心,所以警察会设法打断嫌犯对罪行的所有否认,有时会告诉嫌犯一会儿将给他说的机会,但是现在他需要听警察说。从审讯开始,警察就会留意嫌犯否认罪行的意图,并在他开口前予以阻止。阻止嫌犯否认罪行,除了能使其的信心保持低落,还能使嫌犯保持安静,因此没有寻求律师帮助的机会。如果在主题编制过程中嫌犯没有进行否认,警察会将此视为确定嫌犯有罪的信号。如果在主题编制时,否认的最初尝试渐渐消减或停止,审讯者便知道他找到了一个好的主题,嫌犯离招供越来越近了。
击破反驳:
在审讯者完整地编制一个涉及嫌犯的主题后,嫌犯可能会提出逻辑上的反驳,而非简单的否认,比如“我绝不会强奸别人——我妹妹曾被强奸,我亲眼看到这给她带来多么大的痛苦。我不会对别人这么做的。”警察对这种反驳的处理与对否认不同,因为这些反驳能给警察提供一些信息,用以反过头来对付嫌犯。审讯者可能会说“看,你说的不错,你告诉我你这样做决不是预谋已好的,而只是你一时失控。你关心像你妹妹那样的女性 ——那只是个一时的错误,不会再发生了。”如果警察处理得当,嫌犯提出反驳的结果将更像是在认罪。
掌控嫌犯的注意力:
到这时,嫌犯会感到灰心丧气、举棋不定。他可能想要寻找一个人来帮助他摆脱这种局面。审讯者要尽量利用嫌犯的不安全感,装作和他站在一边。并在后续的主题编制中尽力表现得更为真诚。为了使嫌犯更加难以从这种局面中脱身,审讯者可以在身体上更靠近嫌犯。审讯者还可以运用一些表示友好和关怀的肢体语言,比如触摸嫌犯的肩膀或者轻拍他的背部。

嫌犯丧失决心:
如果嫌犯的肢体语言表示出他放弃抵抗——他双手抱头,双肘置于膝盖上,肩膀耸动——审讯者会抓住机会开始引导嫌犯招供。他将开始从主题编制转向动机选择(参见下一步),迫使嫌犯选择一个犯罪理由。到了这一阶段,审讯者会竭尽全力与嫌犯进行目光交流,以强化嫌犯的心理压力以及想要摆脱这种局面的渴望。如果此时嫌犯开始哭泣,警察便可将此视为确定嫌犯有罪的信号。
选择:
审讯者为犯罪行为的某方面提供两个截然不同的动机,有时会从次要方面开始,这样不会使嫌犯产生过度的胁迫感。一种选择是社会可以接受的(“由于一时冲动而犯罪”),另一种则是道德败坏的(“你为了钱而杀害了她”)。警察增大两种选择之间的反差,直到嫌犯表现出选择其中一种动机的迹象,比如点了一下头或者增加了暗示放弃抵抗的信号。然后,警察就可以加快审讯进展的速度了。
让嫌犯开口说话:
一旦嫌犯选择了动机,供述也就由此开始了。审讯者鼓励嫌犯讲述犯罪过程,并安排至少两人为口供作证。其中一人可以是审讯室里的另一位警察,而引入第三位警察的目的则在于强迫嫌犯向一个新来的警察供述——向一位新来的人供述不仅能增加嫌犯的心理压力,还能让他更加渴望赶紧在供词上签字并离开那里。在审讯室内引入新人还可以强迫嫌犯重述他那可以被社会接受的犯罪动机,从而强化其招供木已成舟的想法。

供词:
审讯的最后一个步骤是让供词能够在审判时被认可。审讯者会让嫌犯写出供词或者将他的口供录到录像带上。这时的嫌犯为了摆脱审讯,通常什么事情都愿意做。嫌犯确认他的供述是自愿的,不是被强迫的,并当着见证人的面在供词上签字。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在审讯的任何时候,如果嫌犯设法向律师求助或行使其保持沉默的权利,审讯就必须立即中止。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初始阶段打断嫌犯说话的企图是多么重要——只要嫌犯行使他的权利,审讯就结束了。

我们介绍的上述步骤展示了警察在向嫌犯套口供时用到的一些心理技巧。不过,真正的审讯可不是总按照书本进行。下面,让我们来看一场真正的警方审讯,这次审讯最终获得了可以被采纳的供词。

如果你有同伙
《正当防卫法全集》中警告,如果你与同伴一起被捕,你需要保持头脑冷静。事先要商量好,在每人都找到律师前,谁都不能吐露一个字。同时要提醒自己谨防被警察利用人被隔离时产生的多疑心理大做文章。这本全集之中还为多人同时被捕的情况提供了警告:如果你们要讨论应对策略,千万不要在警车的后座上讨论。如果警察把你们塞到一辆车中然后就走开了,那是他们正在对你们录音。 2003年9月1日,密歇根州底特律市诺维警察局的维克托•劳里亚(Victor Lauria)用他在里德技巧培训中学到的知识对尼科勒•米歇尔•弗雷德里克(Nikole Michelle Frederick)进行审讯。弗雷德里克两岁的继女安•玛莉(Ann Marie)被送往急诊室时已经奄奄一息,身上有多处明显遭到虐待的痕迹。弗雷德里克是她的第一监护人,在安•玛莉被送往医院之前一直是弗雷德里克在看护着她。由于在第一次正式调查后弗雷德里克便被控有罪,于是两天后警方展开了对她的审讯。

劳里亚先做了一次简单会谈,只是通过一种无威胁的谈话方式来确立弗雷德里克的基准反应:

劳里­亚:作为一个母亲,你如何评价自己?
弗雷德里克:嗯,我认为我、我很称职。我的意思是,你知道我有点过于苛刻和严厉,但有时候孩子犯错我却没有及时管教。
劳里亚:你觉得安•玛莉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弗雷德里克:她是个非常难伺候的孩子。她会,嗯,一直哭个不停。总想被人抱着……我是说安她,我是说她看起来总是像被别人打过一样。你知道,她总是到处乱爬或干点别的什么。我总能在她背上看到淤伤或擦伤之类的痕迹。她的腿总被撞伤。
由于弗雷德里克看起来在为安•玛莉的受伤找借口并为自己辩护——“她是个很难伺候的孩子”——而且由于当伤害发生时她正在照看安•玛莉,所以劳里亚推断弗雷德里克有罪,并对其展开了审讯。他进入了微妙对质环节,让弗雷德里克知道她会怎样被识破:
劳里亚:警方有一整套调查办法,可以判定伤害是怎样造成的以及伤害发生的时间。
弗雷德里克:……我认为我们实在无法弄清到底发生过什么,因为只有安自己才知道事情的真像,而如果确实发生过什么,要让安说出来也实在是太困难了。我这么说并非想要表现出无礼或有什么其他用意,我只是想知道调查需要花多长时间。
劳里亚:是这样,像我之前所说的,对于这些伤痕我们能做的是,根据其是新伤还是已经开始愈合的旧伤来判断伤痕产生的时间。你知道,因为医生、法医学家和病理学家都会来研究这些东西的……
弗雷德里克:好吧。
劳里亚:如果鉴定结果表明,淤伤是在最近24小时内造成的,你对此作何解释?而且,如果有人怀疑这些伤痕是你造成的,你觉得他们为什么会怀疑你?
弗雷德里克:嗯,除了我还有别人在那里。我不知道为什么要怀疑我。
……

劳里亚:你怀疑还有谁会这么干?
弗雷德里克:不,我不知道。这正是我要说的,有好长一段时间我都不敢相信她受伤了,正如我所说的,我们要是听见动静就好了,你知道……
劳里亚:在昨晚房子里的所有人或来过的人中,告诉我你能保证绝对不会伤害安•玛莉的人。
弗雷德里克:……我知道约翰(John)是不会这么做的。布雷恩(Brian)也不会。
劳里亚:谁能为你担保?
弗雷德里克:嗯,也许约翰可以吧。但我不可能去伤害她,我不需要有人为我担保,嗯,我相信医生说的话以及造成淤伤的原因,医生说的话我都相信。

警察开始编制一个关于失控情况的主题——弗雷德里克并未预谋进行虐待,她只是一直没有清楚意识到她的行为已经就是虐待。不过弗雷德里克不喜欢这个主题。她问警察为何不肯相信她说的话。于是劳里亚将主题改变为“一瞬间”的失控,在那一刹那,弗雷德里克伤害了安•玛莉。他认为,安•玛莉的淤伤明显不是跌倒造成的。淤伤的造成另有其人,也许正是因为凶手在一刹那间失去理智。这回弗雷德里克开始倾听,明显在坚持“一瞬”这一限定条件。

劳里亚又进一步地发展了主题,加入了安•玛莉难缠的性格以及照顾她的难度——责备受害者,弗雷德里克之前就已经显示出了这种倾向。她开始点头,而劳里亚则已准备好了选择。他告诉弗雷德里克,“如果不给已经发生的事情一个解释,人们便会往最坏的地方想”。暗含的两个极端已经呼之欲出:一个冷血、恶毒、向蹒跚学步的孩子伸出魔爪的母亲,和一个在照顾难伺候的孩子时瞬间失去自制能力的母亲。这种方法见效了。根据劳里亚的陈述:

在两天的审讯中,弗雷德里克从未问起过安•玛莉的状况。当审讯快要结束的时候,我向她提到了这一点。她尽力想让我相信,已经数次询问过安•玛莉的伤势。然后她问我孩子的最新情况。我告诉她安•玛莉已经脑死亡,恐怕救不活了。弗雷德里克说道:“哦,上帝啊。我要变成杀人凶手了。”于是我又花了45分钟,运用各种主题试图从她口中得到更多信息。在几次试图否认知道任何详情或曾有过导致安•玛莉受伤的行为后,她承认了自己曾摇晃过安。在承认摇晃过安之后,弗雷德里克崩溃了,她哭了起来。她说:“我杀死了那个小姑娘。我杀死了那个小姑娘。”
安•玛莉最终不治身亡,尼科勒•米歇尔•弗雷德里克因一级谋杀重罪受审。她被认定有罪,被判处终生监禁,并且不得假释。

确保在审判时能够认定犯罪嫌疑人有罪,并使其为所犯罪行付出应有代价的最好方法就是让她招供。问题在于,尽管供词在法庭上的作用举足轻重,但用它证明嫌疑人有罪并不可靠。这是围绕警方审讯战术的一项主要争议。

对抗警方审讯的五种技巧(不招供)
摘自“freeBEAGLES”对动物权利保护者(和其他人)的建议,其中关于如何在警方审讯中不让自己或同伴获罪,作者是这样说的:
保持沉默。
保持沉默。
想象墙上写着“我行使保持沉默的权利”,在整个审讯过程中一直盯着这些字。
时不时地打破沉默要求请律师。
培养对审讯者的憎恶之情,以使自己不致落入他的圈套开始说话。审讯一直是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任何时候,只要一名执法人员带着一位平民走入房间并关上房门,人们便会问房间中到底会发生什么。在任何时候,只要警察带着一份供词离开房间,更多的问题便会接踵而至。招供是被强迫的吗?警察是否侵犯了嫌犯的权利?
但真正更大的问题可能是下面这个:警方的审讯过程能否一直公正?究竟该如何设计审讯程序,才能使嫌犯自愿坦白招供?关于警方审讯技巧的公正性和道德性的辩论一直在继续,并且其中有几个问题一直是争论的焦点。

首先,审讯是一个假定有罪的过程。其目标是使嫌犯招供。审讯一旦开始,警察在努力使嫌犯招供的过程中就会不自觉地忽略一切可证明其无罪的证据。这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人们通常会“过滤掉”那些不符合自己既定观点的证据。审讯旨在让嫌犯极度紧张,因此嫌犯会由于承受压力而表现出一些信号(如整理外表、焦躁不安等),警察会认为这些是嫌犯有罪的有力证明,但这些信号有可能只是一个无辜者在被冠上莫须有罪名时的一种紧张表现。还存在一种潜在强迫的问题。尽管警察没有明确表示坦白从宽、抗拒从严,但是他们可能会在措辞和语调中暗示出类似的承诺和威胁。比如,当警察劳里亚告诉尼科勒•弗雷德里克“如果不给已经发生的事情一个解释,人们便会往最坏的地方想”时,弗雷德里克可能把这句话理解为:如果认罪,但是只要解释清楚为什么这样做,后果就会比保持沉默要轻。

一般来说,围绕警方审讯的对许多人权问题的都与一个事实有关,那就是心理审讯技巧和洗脑技巧之间有着惊人的相似。审讯者不经嫌犯同意便试图影响嫌犯,人们认为如此使用心理战术是不道德的。在洗脑过程中用来使洗脑对象感到不适、混乱和不安全的技巧,都与审讯中使用的技巧类似:

侵入嫌犯的私人空间
不允许嫌犯说话
使用恰恰相反的两种选择
把招供作为摆脱审讯的手段
嫌犯经受的压力越大,他能够进行审慎、独立思考的可能性就越小,也就更加容易受他人建议的影响。如果嫌犯是未成年人或是精神病人,这一点会表现得更为明显,因为他可能缺乏对精神控制策略的识别和抵御能力。如果审讯过程的设计目的在于造成被审者产生非常巨大的压力,以至于使其为了逃离这种局面而招供;那么这一过程得到的很可能会是假供词。研究者估计,美国每年会出现65到300起假供词事件。下面是调查人员披露的几例假供词事件:
1973年彼得•赖利(Peter Reilly)一案
当彼得•赖利的妈妈被发现在家中遇害时,他只有18岁。经过康涅狄格警方八小时的审讯后,他终于供认是自己残忍杀害了母亲。根据他的供词,陪审团判定他犯有一级谋杀罪。后来,直到有新证据表明罪犯另有其人,法官才将其释放。这时他已在狱中服刑三年。
1982年小厄尔•华盛顿一案
小厄尔•华盛顿是一个IQ只有69、被心理学家描述为“轻度智障”的人。在接受审讯后,他承认自己奸杀了一名19岁少女。仅凭供述,他就被判有罪并在监狱中度过了18年,其中有一半的时间都是在死囚区。在原定行刑日之前的第九天,弗吉尼亚州的州长将其赦免,因为DNA证据显示,真正的罪犯是另外一名男子。
1989年“中心公园五人团伙”一案
在长达20多小时的审讯后,五个十几岁的少年 ——14岁的雷蒙德•桑塔纳(Raymond Santana),16岁的哈雷•怀斯(Kharey Wise),16岁的安特罗恩•麦克卡里(Antron McCray),14岁的凯文•理查森(Kevin Richardson)和15岁的优素福•萨拉姆(Yusef Salaam)——承认强奸并殴打了一名在纽约市中心公园慢跑的女人。在真凶于2001年认罪前,他们已在狱中被监禁了6到12年(五人中有四人作为未成年人接受审判)。DNA证据表明,这个人才是真正的中心公园强奸犯。
1998年迈克尔•克罗(Michael Crowe)一案
迈克尔•克罗接受警方审讯时只有14岁,并且审讯室中没有其父母或其他成年人在场。当审讯者欺骗迈克尔已掌握了对其不利的物证后,迈克尔终于承认自己刺死了他12岁的妹妹。他被控有罪,但是在审前听证会上,一名审判员认为他的供述是非自愿的。之后,DNA证据帮助警方找到了杀害小女孩的真凶。
迈克尔•克罗的整个审讯过程都被录像,正是那盘录像带帮助审判员确定了迈克尔的供述是非自愿的。仅仅录下供述不足以确保审讯过程的合法性;因此,批评警方审讯技术的人士指出,作为将审讯过程引向正确方向的重要一步,应强制对所有审讯从头到尾进行录音。解决假供词问题的另一个可行办法是对警察进行培训,使其对一些很可能会导致出现假供词的精神疾病有足够的了解,能够识别出这些疾病的一些细微信号。但是许多执法者把控制成本作为不采纳类似上述解决方案的理由,他们坚持认为假供词问题并没有批评者描述的那么严重。作为我们中的多数人来说,我们每个人所看到的由于假供词而造成的冤假错案还是太多了。

发表在 生活感觸-Life | 留下评论

也许整部电影都是为了这句台词!

曾经拥有的,不要忘记。不能得到的,更要珍惜。属于自己的,不要放弃。已经失去的,留作回忆。——《曾经》

我很挑剔,我很难搞,我讲话难听,我常常脸臭,可是那就是我啊。我就是没有办法像你一样听话顺从又牺牲奉献。就是因为我没有这么伟大,我就不配爱人,我就不值得被爱吗。——《爱》

最华丽的冒险是与你相守。——《飞屋环游记》

如果没有你,如此的良辰美景,将与何人诉说?《天使爱美丽》

I am in the dark……我在黑暗中——《闻香识女人》还有最后的那一段演讲,让多少人神迷。

即使我们每天都做许多无用的决定,但某天的某个决定会改变我们的一生。——《西雅图夜未眠》

走了那么多弯路,但是终于回到了最想来的地方。——《恋空》

“ 我喜欢你” “为什么” “因为乌鸦像写字台” “为什么乌鸦像写字台” “因为我喜欢你” ——《爱丽丝梦游仙境》乌鸦为什么像写字台的问题,因为没有理由。

你完整了我的人生,但我却只是你人生中的一章节 You made my life ,Holly,but i‘m just one chapter in yours ————《附注:我爱你》

生命中充满了巧合,两条平行线也会有相交的一天。——《向左走,向右走》

你以为我穷,不漂亮,就没有感情吗?如果上帝赐给我美貌和财富,我也会让你难于离开我的!就象我现在难于离开你一样! ——《简爱》

最喜欢的那个,永远都不是身边那个——《前度》

如果我们将来偶然相遇,那也很好啊,我们会成为朋友。——《one day》

有比恋爱的痛苦还严重的事?——《真爱至上》死小屁孩。。。

不管明天发生什么事,把握好今天。——《one day》

我们或许不白不媚,但可以美的很有性格!- -《初恋这件小事》

我以前经常担心,长大后会跟谁在一起。——《爱情与灵药》(是不是有一天当我们真的遇见自己的爱人的时候,也可以告诉他这句话?)

人生和电影不同,人生辛苦多了。如果你不出去走走,你就会以为这就是全世界。———《天堂电影院》


 


发表在 生活感觸-Life | 留下评论

老面孔回归让人倍感亲切!2012秋冬时装周秀场外模特街拍特辑

发表在 时尚先锋★Fashion | 留下评论

谁能花光谁所有运气~

明年今日里林夕写到:在有生瞬间能遇到你,尽花光所有运气。

这说的是失恋,更是对爱情的失望。年轻时候的爱情,来的快,去的也快,再来的也快,像是简单的草原生态系统,一把火烧尽,一场雨又破土而出。慢慢的再长大些,爱情来的还是很快,去的慢了,再来的就更慢了,就像是发展到了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破坏后很难恢复。

记得某一部电影里,一个年轻女孩儿突然在机场安检处问三十多岁的工作人员:“你失过恋吗?”工作人员缓缓抬起头来,笑了笑说:“你回头问问后面排队的,谁没有。”

年轻人总是觉得,恋爱是一件天大的事儿,失恋是一件比天大的事儿。后来经历了感情炮火的洗礼,发现失恋仍然很大,但似乎不能归结为“事儿”,因为但凡是事儿都有个来龙去脉,总有一个可以了解的方法和时间点。而失恋更像是“此意绵绵无绝期”的阻尼振动,你对此似乎没有什么可以努力的,也没有什么可以去针对的,像极了情绪砧板上一块硕大的鱼肉。

那么失恋究竟是失去了什么呢?根据我并不丰富但深刻的失恋体会,我觉得称之为“失恋”的这个东西,失去的是三个东西:过去的付出、现在的习惯、未来的期待。

1.过去的付出。

我们在爱情里有一个默认的逻辑,就是:恋爱的目的是要走到婚姻,并且终老。当然,我并否认这是一个美好的事情,但是从概率的角度来说,能够这么麻利打通关的实在是少数。换句话说,我们都在以一件低概率作为目标,其实数学期望值是很低的。但是又正如买彩票,所有人都觉得自己会是中奖的那个,而爱情里所有人也都觉得自己会是小概率的一个。

同时我们自然而然把付出看做是结果的重要变量,且不说是什么形态的曲线,但至少在人们的期望里是正比关系。所以我们会不自觉把爱情看做是投资——回报的关系。在心理学有一个名词叫做沉没成本,指的是已经付出不可取回的成本。

简单来说就像是面前有一台机器,你投一定数量的钱进去,机器就会送你一份大礼。然后你先投了100,发现没有反应,于是又投了100,还是没有反应,于是又投了100,还是没有反应……这时候,你就面临沉没成本的问题,如果不继续投,之前的付出完全没有回报,如果继续投,又不知道会不会是套进去更多。

而无论是分手还是被分手,作为沉没成本那部分的时间、精力、感情都是不可收回的。而付出没有得到预期的回报,无疑是一件痛苦的事儿。

2.现在的习惯

谈恋爱的时候,每个人都会改变很多生活习惯,两个恋人之间不自觉的建立了一种相互参照和影响的体系,当这个体系被打破的时候,就像是一个力突然失去了反作用力,打破生活的平衡状态。

在失恋期,最让人难过的不是大的事情,反而是一些微小的与生活密切相关的事儿。正如小艾在歌里所唱的:Everything reminds me of you. 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体验,然后由此会产生“如果我们还在一起,会怎么怎么样”的联想,进而不自觉的造成对比,强化了差异感。

失去“现在的习惯”这个因素有一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它可以通过再找一个人来弥补,虽然不是百分之百,但是至少诸如无聊有人陪你说说话、逛街有人帮你提包、早晚有人请安、拉屎没带纸有人给你送之类的事情是可以有很好替代效果的。

身边有很多人,他们恋爱衔接相当紧密,很少会有独自生活的时间,他们对于恋爱的期望和希望从爱情里得到的更多是保持恋爱所养成的习惯。如果从之前文章里所提出的三个需求的程度来看,就是一直满足陪伴需求。

之前听人说,失恋不过是青黄不接。但我一直认为失恋期不能简单定义为上一段恋情结束到下一段恋情开始这段时间,因为失恋是一个心理状态,并不能简单用生活状态来定义。就像一句话所说的,新欢虽欢,但毕竟是欢,旧爱已去,但终究是爱。

3.未来的期待

这个部分是最虚的,但是却是最难以割舍的,因为人们对于未来的期待大多时候都会好于未来所能达到的生活,而内心不断去憧憬的东西,对于人来说像是心理暗示,认为就会那样。当一段关系结束以后,所有“可以实现”的未来都不可能实现了,心理的沉没成本更大。

除了期待的沉没成本以外,如果某个人对于两个人的未来做出了计划,由于爱情在生活中比重较大,当关系结束后,这个未来计划很大程度上会成为无法实现。而生活规划是会切实影响到当下生活的,比如两个说好去一个城市,一个人去了,另一个人后来又不去了这种状况,就会对生活产生很大影响。

人生被放鸽子的感觉,其实和吃饭被放鸽子的感觉虽然程度不同,但其实性质是一样的,唯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吃饭被放鸽子,你还可以以后放回来,人生被放鸽子就真的给放远了。

关于失恋失去的东西,其实可以用很多标准来分,而基于这三个方面也可以再深入细化,但这些东西不过是盲人摸象,不可能探其究竟,所以也无需太过执着。

其实,失恋最大的负效果,是改变你对爱情的看法、对爱情的期待程度、对爱情相信程度。听说很多人知道了韩少和小四最后没在一起,都不相信爱情了。很多人失去了一个很爱很爱的人以后都会觉得不再会更爱谁了。

其实想想,身边有多少叫嚣着不再相信爱情的人,某天还是奋不顾身;有多少号称不恋爱的人,不也成为了妹王;有多少经历了长久爱情最后分手的,不也开始了新的生活……

而无论是对于自己还是离你而去的那个人,最残忍的事情真不是你们没有走到最后,最残忍的事情是:在将来的某一天,我会遇到一个姑娘,像当初遇见你一样;我会和她开始一段新的感情,像当初我们开始时那样;你会从我生活淡到不是朋友提起都不会想起,像当初我淡忘了你心理在乎的她一样;我会爱她超过爱你,就像当初爱你超过爱她一样……

总之到了最后,你既不是朱砂痣,也不是白月光,只是一段越来越模糊、越来越选择性留下的记忆。我现在所站的地方,也不敢叫做灯火阑珊处,你所走的路,对于我来说也不叫远方。

其实看看周围人和自己,想想这些年经历的人和事情,会突然顿悟一笑:谁又能花光谁所有运气?

布川Winbert

2012.02.16.

 

 

发表在 生活感觸-Life | 留下评论

年仅十六岁就成为万人喜欢的时尚博主,穿着搭配令人称赞,她就是时尚博主Ebba zingmark❤❤

 

发表在 时尚先锋★Fashion | 留下评论